近日,多地教育部门陆续发布通知,宣布将从今年秋季学期起试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。其中,湖北省恩施州已明确具体安排,规定中小学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中各增设假期,每段假期不少于一周。这一举措旨在优化教学安排,丰富学生课余生活,促进综合素质发展。
春秋假并非全新概念。早在2013年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国民旅游休闲纲要》就提出“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”。近年来,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,多地开始积极探索分段教学、错峰休假等弹性假期模式。此次恩施等地的试行,标志着这一政策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。
试行春秋假有多重积极意义。一方面,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,避免长期连续上课带来的疲劳,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。另一方面,错峰放假可分流假期出行人流,减轻黄金周集中度假带来的交通、景区压力,促进旅游市场均衡发展。此外,假期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、研学旅行、亲近自然提供了更多机会,有助于拓宽视野、增长见识。
当然,春秋假的落实也需周密规划。各地需结合本地实际,科学制定放假方案,确保总教学时长和课程进度不受影响。学校可合理安排假期作业,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式、实践类活动。家长也应正确看待假期功能,避免简单转化为“补课周”,而是引导孩子合理休息、多元发展。
教育专家指出,推行春秋假需建立完善的配套机制。例如,人社部门可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,便于家长安排亲子时间;文旅部门可设计适合学生的研学线路和文化活动;社区可开放更多公共资源,组织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。多方协同,才能让假期真正发挥育人效能。
随着试点推进,春秋假或将成为中小学教学安排的常态组成部分。这一变化不仅折射出教育理念从“重知识”向“重素养”的转变,也体现了社会对青少年成长关怀的细化深化。期待在实践探索中,春秋假制度不断完善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新活力。